前不久我在检查教师教案时,一位教师给我讲一故事:其同窗,某中学教师,知识广博,教法灵活,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可评先进的时候,总是榜上无名,原因无外乎一个:经检查,没按规定写教案。新一年的检查评比开始了,经认真准备,该老师各项得分均居前列,特别是教案写得最为出色,终于名列先进。拿到奖金的当天晚上,他在小餐馆里摆了一桌酒菜,请来了班上的两位学生,席间,他对学生说:“明年检查前,写教案还得请你们帮忙。”故事主要是嘲讽当今教案检中的形式主义作风。但从另一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案检查”确实成了不少教师工作中的一种苦涩。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教案到底要不要检查?怎样检查?在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案检查现状调查
近几年我对全县不少中小学的教案检查工作做了些调查,发现都存在如下共同特点:
(一)、目前教案检查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导致教师的逆反心理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往往管理者的良好的出发点由于宣传不到位或者管理的方式不正确,就会造成被管理者的逆反。由于我们在检查教案前,对于教师书写教案的重要性要未让老师们明确,对于检查的目的性要没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所以教师们对教案检查存在一种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措施持抑制态度,往往采取消极的措施来加以抵抗。
2、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思考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思考教学的方法与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情感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纠正是教案中无法反映的,如果统一要求教师必须书写教案,那么很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被牵制在写教案上面(以一分钟写二十个字,一份教案以三千字计,写一份教案需要一个半小时,这还不
(二)、教案检查不得已而为之
教案是老师上课的基本标准,书写教案了就
吃力不讨好。说是吃力,倒不是说它是一件体力活,而是说它要费很多的精力。首先,要在开学时作好计划,周密安排,进行布置。其次,在具体进行检查时,还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写通知,催促老师,一课一课进行检查,看看是不是每一课都合乎要求,是不是每一课都写了课题,有没有教学目的和要求,有没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了多少个课时等等。最为烦人的,还必须一课一课的去算有多少个课时。最后,为每个老师做好记录,签好字,盖好章,以防他们下次重复使用。
说是不讨好,那时因为,老师们对于这样的检查,颇有微词,借用一句俗语来说就叫做:“敢怒而不敢言”。这样的做法,不明摆着是对老师的不信任吗?你为什么要对他们的教案进行检查?这检查的背后所隐含的意义,那就是不信
多为无用功。在目前这种吃大锅饭的教师管理体制下,老师是国家的人,是干部的身份,学校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管理权。在这种体制下,一个老师,工作态度认真与否,其实更多的取决于他的责任心,他的自觉性,而不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因为制度仅仅是外在的约束,而工作的质量,工作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责任感与自觉性,即内因起决定的作用。因为毕竟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你有制度上的规定与约束,我也有应付的办法。对老师们的备课而言,你学校有制度上的规定,我也有我的对策,这对策就是检查前的突击备课。所以,个
自相矛盾。现在,我们都在进行新课程的实验,都在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倡老师们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而个性化的教学有一个必然的前提,那就是个性化的教案。个性化的教案,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老的教案模式,创造适合自己个人的具有特色的教案或者说备课的方法,那种对教案格式作出统一要求,完全有背于新课程的要求。我们不是经常在要求老师们要改变观念,要用新的理念进行新课程的实验吗?可是,我们同时又在用旧的条条框框要求老师呀,这不是自相矛盾又是什么呢?
既然如此,那什么又不停止这种无效的管理行为?不能,万万不能!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这更管用的管理方法。虽然说,管理上的以人为本,口号早已提出,但在目前这种人事管理体制面前,的确还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比如说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因为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万一有那么一位或者几位工作热情不那么高,就是不认真备课,那怎么办?说服、教育、尊重的方法,有时也并不是万能的,不见得管用,还需要辅以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体制决定管理的方法啊!
教案检查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现在,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的方法上,也基本上还是老一套,动不动就以检查来体现。在教学管理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教案检查,还是它们常用的方法,这就逼得学校必须在上级检查之前,先自查,以便查漏补缺,好让上级满意。
因此,学校也有学校的苦衷,也有学校的难处。教案检查,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古今中外看教案
写教案起源于何年何月呢?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是不写教案的。那时候,笔墨来之不易,纸就更难得了,写一课时的教案,少说也得两三百字吧,得要多少竹简木片啊?得请人上山砍来竹子,劈成一片一片的,写好后还得编起来,免得需要的时候乱了顺序。孔子是圣人,是不会干这样的蠢事的。考古中也好像从来没有发现过教案。直至解放前的私塾学校的老师也是不写教案的,那时读书是因人施教,背完学过的内容才给你上新课,背不来的继续读去。看来写教案不是自古有之的传家宝。
那么,是不是从外国引进的先进经验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主要学习苏联经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没有关于写教案的建议呢?没有,连专门谈备课的都没有。有一条附带谈到了备课,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我想,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教案十五分钟是写不起来的),而是熟悉一下教材。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那么,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道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看来,外国大约是不检查教案的了。在外国著名教育家看来,备课,最重要是就是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写什么教案。
三、如何检查教师教案
教案毕意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一个总体设计方案,它明确了教学的目的、过程、内容和要求等等,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因此,教案“要检查”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操作上 “怎样检查”,却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因人制宜,有所侧重,不搞一刀切。
(一)教案检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的方案。是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教案检查又是保证这个方案科学有效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使教案真正成为发现教学问题,引导教师提高教学业务的有效手段?我认为教学管理者在检查教案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发展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教师走个性化教学发展的道路。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大批量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培养教师走个性化教学发展的道路。教案是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一种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案检查中从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要求上,转向让不同个性的教师有所发展。事实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凡是创造潜力强的人多数固执倔强,不受约束,所作所为常常不合常规。如果站在传统教案检查的角度,让教师所备的教案和检查者的认识与要求保持一致,和检查者所设定的条条框框相符,势必会对教师形成一种束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教学积极性的保护都会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教案检查中,我们不仅应该正确认识教师的异常表现,而且要把这些异常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检查。把它同课程改革的新思想结合起来,和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结合起来,和学科教学的最新发展结合起来。并帮助教师使这种创新与个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宝贵财富,使其日渐丰满和完善起来。
2、承认个体差异,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水平上把教案备得更好。
由于受教学经历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因此,在教案检查中,应该视不同的教师进行区别要求。比如,要求新上岗要全方位全过程备好教案。包括①对教材的分析。所教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自己对教材整合的意见。②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与动因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教学目标。③教学活动过程中内容的分步设置,师生活动方式的设想。④教学反馈和知识巩固与迁移的途径和方式。⑤教学反思等。对一般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在上述中检查的基础上,应侧重于检查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的设计,让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成为检查的重点。对有一定教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应侧重于检查其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状况,鼓励这些教师大胆探索,力争教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3、鼓励反思,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一个行动研究者。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为此,在教案检查中,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予以检查。一是要检查每节课的教学反思,让教师学会对自己所教的每一节课负责任。让教师反思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发现优点和不足,发现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并试图努力去解决这些困难和困惑。二是要每隔一个阶段将课后反思进行梳理和归类,一方面可以悟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失误,提高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寻找我们要着力研究的课题,使学校的教研工作建立在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基础之上,克服以往教研工作空洞无物的不足,真正使教研发挥提高教学效益的生产力作用。
4、重视纸质教案向电子教案过渡,努力实现备课方式的革命。
纸质教案向电子教案的过渡,不仅是教案形式和教案内容载体的变化,而且是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极大提高的重在要体现,是教学变革的重要体现。一是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方面讲,网络手段给教师提取信息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教师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给教师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克服了一家之言和个人见解给教学带来的缺憾。二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宽阔,课堂更形象,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节省文字书写的时间,这种动态的、色彩的、乐感的课堂教学,把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天地。三是从提高工作效率看,电子教案提高了备课的效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其他的教学准备工作上来,也能轻易地找到或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拓宽了教师信息来源的渠道,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四是通过电子备课,教师可以把平时搜集的教学资源、课件和教案文本等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中,妥善做好备份,从而构建自己的学科教学资源库,为今后的检索、修改和再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五是当教研组需要对一堂课进行研讨时,电子教案便
(二)、教案检查时的沟通艺术
对于检查教案,我认为要多征求教师的意见,与教师沟通。我想教导处在实施检查教案这样的管理方式时,至少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民心所向”,即教师是否接受或认可这种方式。因此教导处有必要在采用某种管理方式时征求教师的意见和想法。这是管理沟通的重要环节。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来替代检查教案。而且在检查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既有原则性也应该有灵活性,比如对于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青老师,应该对书写教案的要求严格一点,必须写清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设想、板书设计、教学的过程应该完整,应该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后记应该完整,而对于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就不能采取同样的要求,他们的教案可以简写,可以不要考虑过程的完整性,但是必须考虑师生的双边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对于书写的方式,可以用手书写,也可以是电脑打印,可以用统一的教案纸,也可以自己设计教案的格式。这样,对于教案的要求不同,因而教师的可接受程度就不同,就可以减少教师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另外,教导处可以用“推门听课”、组织教学研讨、教学座谈、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认识一位优秀教育管理者,他很少检查教师教案,而是每个学期听几十甚至上百节课,听课之后就组织有关的教师相互沟通、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教师。把教师视为“自我完善、自我控制的人”、“接受责任的人”,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鼓励教师自己思考和选择良好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育和教学。通过积极沟通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教师有了教学自主性,就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课改的要求,教案检查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教案检查者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教案检查者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或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新课程把握不准,了解不够,凭着个人的主观意志或传统方法,对教师的教案进行评价,势必造成"外行指导内行",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督导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作用,还会给教师以误导。教案检查应倾听教师的看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协商,力求被检查者最大限度地接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从而充分发挥教案检查的督促和导向功能。